“公益守护长江行”系列报道之②:为救珍稀鱼类26岁小伙当“鱼爸爸”

编辑:admin 日期:2019-03-31 09:37:52 / 人气:

这几天,常熟市中华鲟保护救助中心内的三条胭脂鱼正在“爸爸”的督促下强身健体,为回归长江做最后的准备。它们已经在这里住了八个月,是接受“爸爸”照顾时间最长的一批“孩子”。
胭脂鱼们的“爸爸”其实只有26岁,名叫严御诚,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科班出身。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严御诚和同事们累计保护了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鱼类100多条,如中华鲟、胭脂鱼等,给它们疗伤,陪它们嬉戏,并最终帮助它们重返家园。渔民和热心市民亲切地称他为“鱼爸爸”。
当苏报记者走进位于常熟市浒浦渔政中队的中华鲟保护救助中心采访时,严御诚正在水池边用水下扫地机,给三条胭脂鱼打扫“房间”。这是每日的例行活动,三条胭脂鱼已经习惯了。它们围着水下扫地机打转,不时用嘴去触碰,用这种方式和严御诚交流。“这三条胭脂鱼是被渔民误捕后送来的。胭脂鱼生性胆小,刚来时对新环境充满恐惧,在水池里乱窜,对我更是时刻保持警惕。现在它们一点都不怕了,还‘围观’我做清洁。”严御诚说。
胭脂鱼刚到中心时的情景,严御诚记忆犹新。他说,有一条胭脂鱼的身体被刮了一个口子,且出现溃烂的情况。他把这条鱼放在专门用于治疗的暂养池,给它涂抹抗生素。鱼儿离不开水,抗生素却遇水慢慢被稀释。严御诚就一遍遍地涂,一次次地换水。
待鱼儿伤口好转,严御诚就会把它们转移到更大的水池,给它们更大的自由空间。待它们慢慢恢复,严御诚便择一个好日子,送它们回长江。
每次接收野生保护鱼类进门,严御诚都会给它们做全面体检,测量、检测各项指标。鱼儿们回长江时,条条活蹦乱跳。
“这三条胭脂鱼,我养了八个月,是三年来养护时间最长的一批鱼。现在它们基本恢复健康了,我准备选择一个好天气送它们回长江,也许在清明之后的某天……”严御诚的语气里有些不舍,“时间长了,总会产生感情,但我明白,长江才是它们的家。送它们回家,是我的任务。”
严御诚说,近年来,在渔政部门的宣传下,无论渔民还是市民,遇到误捕或搁浅的长江水生保护动物,都能主动送来。
三年来,中心共救助了54条野生中华鲟、62条胭脂鱼,它们大部分都被救活,成功返回长江。
“野生,代表着野性,也代表着对人类提供的环境的警惕和敏感。为了迎合这些长江‘客人’,中华鲟保护救助中心没少花心思。”浒浦渔政中队负责人说,胭脂鱼等保护鱼类多属于底栖鱼类,为模拟长江江底的温度,在夏天和冬天,养鱼的房间24小时开着空调。
为了给鱼儿们提供更好的水,并避免换水时给它们造成二次伤害,严御诚动脑筋设计了净水池,尽可能让水质接近长江水的自然状态。
对于中华鲟、胭脂鱼的生活习性、口味偏好,严御诚了如指掌:它们爱吃活食,水蚯蚓、草虾都必须是活的,否则它们宁愿饿死也不吃。
为了获取活虾、活虫,严御诚和同事们经常大清早就赶到菜市场。不少渔民了解鱼的口味偏好,也会带着活虾来看望它们。
从广阔的长江进入狭小的水池,无论哪一种鱼类,刚来时都会局促不安。中华鲟尤其怕生,它们会围着鱼池不停打转,甚至绝食。严御诚会调配一些有特殊香味的饵料,粘在活食上,帮鱼儿们增强食欲。在香料的诱惑下,即使是中华鲟这样倔强的鱼类也会慢慢放下“高傲”,开始进食。一来二去,不论是什么鱼类,不出一个月都会成为严御诚的朋友。严御诚每天帮它们清洗鱼池,给它们送上好吃的,它们也会围拢上来,摇头摆尾,似乎是表达感激。
“鱼爸爸”是一个缩影。从常熟、张家港的渔民到大中小学的学生,从高校的生态研究者到民间环保志愿者,他们从身边做起,身体力行,或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或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做野外生态调查。每个人都为守护长江生态而努力……
因为渔民群体的逐渐消失,今后被误捕而送来中心的鱼可能会减少,但“鱼爸爸”并不担心没事可做。因为,中心已成为教育课堂,常熟各中小学的孩子们会经常来这里听他讲救护鱼儿的故事,并近距离接触观察这些水中生灵。一名小朋友在观后征文中写道:期待长江绿水长流、鱼翔浅底。

现在致电 0512-6684444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