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编辑:admin 日期:2018-11-24 09:36:19 / 人气:
何为“锦鲤”?“锦鲤”如今为何有这样大的号召力?
鱼很早就出现在先民的生活里,中国的渔猎文化在农耕文化之前,半坡遗址发现的“人面鱼纹图形”彩陶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了。那时候的人类生活在神话与真实之间,他们对万物饱含敬畏,云中鸟、林中兽和水中鱼都人格化了,成为神秘的存在。人们相信,在大海深处,一定是鱼化龙而去。鱼、龙被联系在一起,鱼成为龙图腾的伴生物,或者,在龙图腾之前,有过鱼图腾,这也许也是周代“鸟鱼之瑞”说的深层原因吧。
鱼文化的演变中,化龙的鱼由泛指转为特指鲤鱼。鲤鱼因此开始符号化。鲤鱼因多卵而被喻指“多子多孙”,《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后世与婚姻、生育相关的礼俗,加入鲤鱼的文化符号,便不足为奇了。
鲤鱼的祝福意味越来越深入世俗生活。孔子得子,鲁昭公赐以鲤鱼。孔子感拜,取名孔鲤,字伯鱼。庆贺生子赠以鲤鱼逐渐成为礼俗,并在送鱼之时,附上绢布书写的祝福语,久而逐渐演变为书信的代指,友谊、爱情的代称。寄信的外盒,被精致的中国人制作成鲤鱼的形状,后世才有了“鱼传尺素”“遗我双鲤鱼”的浪漫表达。
鲤鱼游进剪纸、年画、刺绣、花灯等民间艺术,进入“年年有余”的祝福语,成为酒席的标配,关于鲤鱼的吉祥意指越积越厚,具备了深广的群众基础,被各种文化争相引入并诠释。道家故事中,道士升天大多是骑鲤的。魏晋时期,鲤鱼被定为道家圣物。佛家视鱼为八吉祥之一,鲤鱼放生更是疑似借鉴了儒家文化,而龙形木鱼更有“鱼化成龙”的儒家文化意味。对鲤鱼文化赋予和添加新内涵,并得到大众广泛认可和深远流传的,是儒家的诠释。
鲤鱼背高体阔,身形俊秀,柔中带刚,性格雄健沉稳,具有临危不乱、泰然自若的风度,它们的形象和性格符合儒家对于“君子”的要求,鲤鱼便被儒家赋予了诸多入世、励志的意蕴。汉代《三秦记》载:“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埤雅释鱼》中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迎合了大众企图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理想,被儒家成功转喻为科举考试,成为儒家劝人入世进取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代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梦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龙是极少的,那么一个必然结果是,不是所有的鲤鱼都可以化龙,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科举成功。必须通过特殊化,通过数量的限制来彰显龙的尊贵,所以化龙的是特殊的“黄鲤鱼”。到了唐代,首次出现在陆龟蒙诗歌里的“锦鲤”,拥有了化龙的专利。在千万种鱼中,成为鲤鱼已然幸运万分;在千万条鲤鱼中,成为锦鲤更是万分幸运。只有它们,才拥有成龙的资格和机会。锦鲤,实在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运儿。当今某“宝”以它来命名它选中的幸运儿,当然非常恰当。
在信小呆之前,早就有了所谓“活体锦鲤”杨超越,她以其超级幸运的经历,被年轻的网友转发表情包,甚而有学生族祈福在考场上“考的都会,蒙的全对”。当代年轻人真的愚昧到相信不用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
其实不然。从流行文化和社会心理学层面来解读,这只是他们一种心照不宣的“社交货币”,是一种带着戏谑、调侃,明知荒诞而为之的“无厘头”罢了。他们做完这“每日迷信”后,依然会立即投入忙碌的工作。在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之后,藏着的是“种瓜未必得瓜”的真实和残酷。必然性不是那么坚固、牢靠,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收获。所以,即使对“努力就有收获”持怀疑态度,他们仍然不得不继续努力。在不得不努力之外,他们渴望幸运降临——这份幸运,是本应自然实现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本应呈现的因果,其实也是奢侈的,是需要幸运的。
这种戏谑,看似无厘头,实则藏着现代年轻人的无奈。这种无奈不是通过苦歪歪的表情表现,而是带着嘻嘻哈哈的笑声,他们比我们想象的靠谱、坚强,比我们臆测的努力。
“薛定谔的猫”指出,一旦介入,结果便会不同。转发“锦鲤”呢?其实只是表示理解,还有送出祝福吧。
栏目主编:伍斌文字编辑:伍斌图片编辑:徐佳敏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连心湖,丰渔节里分鱼忙08-28
- 靠解剖鲫鱼上北大清华? 真正生物竞赛杀鱼大叔过不了关08-22
- 阿拉斯加棕熊捕食有点背 惨遭三文鱼“打脸”08-21
- 辰溪:“稻+鱼”美了乡村富了百姓08-20
- 因持续高温 德国水库成群鱼死亡翻白08-06
- 美哭了!成都工业学院荷塘出现鱼吃荷花奇观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