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让名贵鱼“游”进寻常百姓家
编辑:admin 日期:2018-11-18 09:47:20 / 人气:
1950年9月,未满16岁的林浩然入读广州岭南大学(后来被并入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在著名鱼类学家廖翔华教授的引导下,他迷上了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巨大的鱼类,之后留校任教,与鱼类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浩然在农村参加“家鱼的人工催产”的研究。当时,餐桌上常见的鲜鱼是四大家鱼,即“青草鲢鳙”——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此外还有鲤鱼、鲫鱼等。最初鱼苗是天然捕捞的,存在苗种不足的问题,高效的鱼类人工催产剂研制和苗种规模化繁育亟待解决。林浩然和同事们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后,林浩然被公派到加拿大访学,遇到了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阿尔伯塔大学鱼类生理学家彼得(Richard.E.Peter)博士,两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建立了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在生产中推广,成效显著,被学界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这项新技术被命名为“林彼方法”,这是国际鱼类学界首次用中国人名命名的技术。
●林浩然院士和彼得博士研究出的新技术,在生产中推广成效显著,被学界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
“其他的肉质产品都是供不应求,鸡肉、猪肉、牛肉的价格每年都有提高,唯独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不但没有上涨,还有所下降,市场上不愁没有鱼吃,这是我们研究工作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林浩然自豪地说。
进入21世纪,在解决了淡水鱼类苗种繁育关键问题后,结合广东省海域辽阔的优势,林浩然将目光转向海水鱼类繁殖和养殖领域。十年过去,他的团队在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使原本名贵的石斑鱼不再稀奇,进入了寻常市民的餐桌。
上一篇:为什么钓鱼的时候打窝之后反而钓不到鱼了?下一篇: 亭子湖白龙湖生态有机鱼捕捞节开幕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彝良县城的刷鱼趣事!08-26
- 铜梁:涪江安居“两江鱼”餐饮船舶被拆解08-25
- 沪消保委召开讨论定义“三文鱼”:飞机餐也用的虹鳟鱼?-三文鱼 虹鳟鱼 飞机餐 生食三文鱼 消保-上海频道08-22
- 辰溪:“稻+鱼”美了乡村富了百姓08-20
- 慕“鱼”而来 ——中国·辰溪第二届稻花鱼文化节掠影08-19
- 珍贵的亚东扶贫鱼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