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科考日记③丨出过海,吃过鱼,我们就是兄弟了

编辑:admin 日期:2018-10-23 08:44:44 / 人气:

90年前,中山大学推动和参与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以科考行动捍卫国家主权;90年后,中大科考队接棒前辈学者,重返西沙展开为期39天的科考活动。
  南方+派出两名记者亲历科考过程,并开设西沙科考日记新媒体栏目,连载科考见闻,敬请垂注。
  今天跟大家聊聊西沙科考船上的饮食。
  船上的正餐并不复杂:早上有粥、炒面或面饼,午餐和晚餐是则是一荤、一素、两个荤素配。
  炸鸡翅和洋葱炒牛肉是船上最受欢迎的荤菜,肥而不腻的红烧肉、红烧猪蹄也很得队员们的欢心。
  在船尾,渔民们精心养着两笼活鸡,平时用剩饭剩菜喂着,为队员们供应新鲜的鸡肉。大型冰柜里塞满了几百斤的牛羊猪肉、鸡翅鸡爪、火锅丸子,给厨师长留足了选择空间。
  佐料方面,船上老干妈、酱油、食醋等一应俱全,光是大蒜都装了两个大水泥袋。厨师长的装备不算多也不算少:两口大铁锅、一柄大铁勺、一个大铁炉,在船尾还有了一个烧炭的小火炉,用于煲汤或炒海鲜。
  每到饭点,科考队员们在船舱内的方形餐桌上吃饭,船员们在船尾的火炉旁摆开小圆桌。开渔那天,船员们按照传统炒了小菜、喝起小酒,颇有《问刘十九》的意境。
  然而,若烹饪方式单一,食材循环往复,再好的佳肴也有让人生倦的时候。起初大家尚能容忍,两三周后,对食物求新求变的暗流开始滋长并集中爆发。
  在这种状态下,爽口、开胃、不油腻的酸辣土豆丝成为所有人的心头好。本航段副领队、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阮骄杨亲自下厨,用精湛的刀工做出一大盆酸辣土豆丝,成为当天船上最耀眼的明星。
  8月10日,在首席科学家朱铁权副教授的指导下,大家在船上做起了山西面食猫耳朵。从擀面到搓捏成形,再到下锅烹煮,年轻的队员们显得很兴奋。可惜的是大家的产量不高,肚量却不小,忙活了几个小时的成品一瞬间就被瓜分干净。
  但随着日子过去,大家最想吃的还是蔬菜和水果。
  由于不耐存放,带叶的青菜在第一周就被吃完。接下来,在餐桌下存放的几十个大西瓜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因为天气太热而变质了。冷藏柜里放着一些苹果和雪梨,大家珍而重之地消耗着,行程过半后也终于清仓。
  餐桌上仅剩的蔬菜是豆角还有大白菜,勉强还能算上洋葱和胡萝卜。
  为了改善伙食,大家纷纷拿出自己藏在行李箱里的榨菜、花生米、火腿肠、小火锅……一群人的情谊,就在这一顿一顿的大灶小灶中联系起来了。这种感情超越了友情,而超脱于亲情;我们不只是在一起工作,而是在一起生存。
  那是远航者们所特有的共鸣。用船员们的话说:“一起出过海,吃过鱼,我们就是兄弟了。”
  【记者】钟哲
  【图片】董天健
  【校对】冯志坚
  【作者】 钟哲;董天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编辑: 陈冰青

现在致电 0512-6684444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